背景图

雷军:认真拼命工作,伟大是“熬”出来的。

来源:摩天2娱乐 作者:摩天2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3

“死磕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
爱默生曾说:“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想到的东西,你专注什么,就会得到什么。”

我们常说运气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何为有准备的人?

大抵是那些,纵然深知现实冷漠,但不会反复咀嚼不幸。而是不改初心,不断超越自己,同时也在不断地“死磕”自己的人。

死磕,一万小时定律

前段时间,在一期《朗读者》中,邀请到了台湾曾经的金马影后,现代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及其丈夫。

从闻名遐迩的艺人到交口称誉的琉璃技艺的匠人,杨惠姗寥寥数语,道尽了她半生琉璃创作的几多心酸,令人嘘唏不已:原来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藏有“不为人知”的另一面。

1987年,35岁的杨惠姗正处于演艺事业高峰期。可这时的她心中却在“盘算”着另一件事儿——转行做琉璃手艺人。

消息一出,万众哗然。有人说她傻,有人笑她偏偏和自己过不去,还有人觉得她只是一时兴趣使然,坚持不了多久......

她是“痴”,对琉璃艺术几近疯狂、痴迷与热爱;她是“傻”,傻到会拿出自己毕生积蓄,不惜负债累累为自己的“痴、傻”买单。

可只有她自己知道,当她毅然决定一头扎进“琉璃行业”的那一刻,也已经做好了随时与自己“死磕”的准备。

由于对琉璃行业完全陌生,琉璃雕塑技艺更是一窍不通,杨惠姗便一点点地翻书查资料,摸索烧制工艺。一件成品需十二道工艺,每一道工艺都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实验。

就这样,反复枯燥的摸索之路长达三年半,彼时,她负债多达7500万,却仍未完成一件作品。当董卿问她烧坏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时,她满眼怜惜,云淡风轻地说出了一个数字:应该有上千上万吧。

从琉璃小白到作品惊艳众生,杨惠姗最终把三十年如一日的等待熬成了最美的艺术。

格拉德威尔曾在《异类》一书中,提出一万小时定律: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

按比例计算就是: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,一周工作五天,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。

而杨惠姗的第一件作品则是在琉璃工作间建立4、5年以后完成的。

回首自己的琉璃雕塑之路,杨惠姗言道:“像进入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,但只要有一点微光就不会放弃,会一直走下去。”

对于杨惠姗的付出,我们或许很难一言以蔽之,但她的种种成就,何尝不是昨日件件失败堆砌和与时间“死磕”的结果。

雷军:认真拼命工作,伟大是“熬”出来的。

死磕,一点点不死心

摆渡摆到江边,造塔造到塔尖。

俗话说,行百里者半九十。很多时候,一个人之所以失败,也许不是因为才学不够,也不是因为运气挡道,只因没有坚持到最后。

哲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荷花定律。

它是指,在一个荷花池内,第一天荷花只开放一小部分,第二天,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。到了第30天,就开满了整个池塘。

你知道什么时候荷花开了一半么?

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第十五天,然而并非如此。

到第29天时,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,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。

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,等于前29天的总和。

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: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需要厚积薄发,需要积累沉淀,更需要有极致专注的“死磕”精神。

正如雷军所说的那样:“天才之所以是天才,绝不是我雷军这样的凡夫俗子靠勤奋所能达得到的,但是我仍然有一点点不死心。”

当雷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或许没想到这句话如同暗示了自己的宿命。

从创业初期的十几人的小团队到今天一万多名员工,再到在香港上市,雷军用了八年的时间。

而当被人问及小米的成功之道时,雷军说得轻描淡写——认真拼命工作,伟大是熬出来的。

雷军所说的“熬”何尝不是因为“一点点的不死心”,而不断坚持、积累的“死磕”精神。

当回顾雷军的人生历程时,我们会发现从小到大,雷军都在“死磕”。

即使在武汉大学期间考取过年级第一,两年就修完四年的学分及完成毕业作品设计,他依然保持强烈紧迫感。比如,当他看到有的同学不睡午觉学习的时候,立即把自己多年午睡的习惯改掉......

“我看了一本稻盛和夫的书——《六项精进》。这本书里2/3的内容就是在讲这三句话:1.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;2.认真拼命地工作;3.除了拼命工作之外,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。”

而雷军口中的“拼命工作”正是“死磕”自己的过程。

当你也拥有如雷军般“死磕”的精神时,你会很容易感知工作的乐趣,顾客也会从你的产品中,体会到你的用心,而你也将为你的产品赋予极致的灵魂。

死磕,对自己下狠心

电影《闻香识女人》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:

“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,毫无例外,我都知道但我从不走,为什么?因为太苦了。”

这就像是,我们听过很多的大道理,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一样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不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,只是选择性对自己的一腔热血视而不见,亦或是间歇性心血来潮。

只要一遇到挫折和困难,就会习惯地说一句:“好麻烦,太难了,算了.....”

于是,这个事情真的就算了......

殊不知,这也只不过是给自己心安理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。

要知道,现实固然在很多时候略显“刻薄”,它用时光杀死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梦想,但它也用时光,把肯动脑筋又实干的人,送到了彼岸。

王羲之和困难“死磕”,十八缸水才造就兰亭序的经典传世;

乔布斯对于苹果手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,坚持“死磕”每一个零件和细节,从而使苹果手机成为世界手机行业的霸主;

万达掌门人王健林像“认死理”的工匠一样“死磕”品质、运营、用户体验、更“死磕”执行力,实现了从负债累累到万亿级商业母舰的华丽蜕变;

“死磕自己,愉悦大家”是罗胖在《逻辑思维》每期都要说的一句话,而他真就“死磕”出一个更高大上的社群,超过1000万用户,高达70亿的估值......

作家柒柒说过一句话:

“一个人真的不能轻易地妥协或将就,一旦你决定妥协,很快就会溃不成军,你所在乎的东西,会一样样失去。你以为是妥协一次、将就一回,其实却是妥协一世、将就一生。”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听到,有人抱怨自己资质平平,又没有什么运气,焦虑、怀疑充斥着他们的生活......

殊不知,那些勇于逃离舒适区,敢于与自己“死磕”的人,早已褪去自己的脆弱,换上新的铠甲,迎接新的人生。

毕竟,在公平的时间面前,谁能“死磕”到底,谁就赢了。

成长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是一次次与自己“作对”的过程;是一次次踏入未曾触及的禁区,一点点去丈量自己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;是不会让自己活得太舒服,与自己不断较真儿和“死磕”的过程。

是什么让“他”发生了改变?无非就是被命运撞得粉碎之后,重新将自己组装起来,在自己最无助之时,敢于挑战最艰难的生命课题。

正如查理·芒格所说:“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,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先配得上它。”

“死磕”自己,把事情做到极致,可能很慢,但最后总能到达。

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激励到手机屏幕前、困境中的你,愿君一路顺遂。